国产AV无码专区亚汌A√,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免费观看男女做羞羞的视频网站,免费观看的AV毛片的网站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技術與研究
案例研究|夏熱冬冷地區綠色養老建筑適宜技術體系研究與實踐
發布時間:2019-08-20 17:12:01     信息來源:秘書處      閱讀次數:230

      摘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養老建筑的需求日益加大。如何為養老建筑量身打造適宜的設計技術體系,成為當下業界探討的熱點。
基于文獻調研,對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和老年住房的特殊設計要求進行分析,對夏熱冬冷地區養老建筑的綠色設計關鍵技術進行分析,提出場地與建筑空間設計、宜人地景觀生態環境設計、健康安全室內環境營造、集約型環境資源利用及低碳人文關懷等技術策略。

結合上海地區某綠色養老社區項目,總結分享其實踐經驗,最后對綜合提升養老建筑整體綠色性能進行思考與展望。


      關鍵詞
      綠色建筑;養老建筑;適老化設計;夏熱冬冷地區


      1背景概述
      1.1 中國老齡化現狀
      國家統計局與全國老齡辦的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老年人口為2.22億,老齡化程度達16.15%,業已成為目前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43億,到2050年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屆時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將達到30%以上。由此可見,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老齡化發展速度不但不會放緩,甚至還會出現加速增長之勢。老齡化社會快速發展將直接造成大量的老年人口積聚,使得社會的整體人口結構發生巨變[1-2]。


      近年來,我國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但總體上看,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不足、市場發育不健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以上海市為例,基于上海市養老機構市場中典型民營及公立養老機構的初步調研分析,結果顯示有2個主要問題:一是養老機構的服務對象與老年人群的需求不符;二是養老機構間自身差距較大,普遍呈現極端化趨勢。因此,市場對于政府投資型的養老機構需求較大,同時針對平衡養老醫療服務的資源配置方面,公立養老機構也通常更具優勢[3]。


      1.2  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中國綠色建筑起步于2006年,并伴隨著2006年開始實施的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及2014修訂版的頒布得到迅猛發展。回顧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由國標推薦性評價標準確立的行業引導開始至今,共經過了5個特征性發展階段,即政府投資型示范項目約束、大型地產企業的自主性率先實踐、政府財政激勵政策與國家專項行動計劃的發布、全國性的市場化響應與伴隨新型城鎮化與生態城區發展的綠色建筑連片化區域示范、地方立法強制實施。

      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在過去的10年間,逐步由引導性發展、普遍性推廣走向強制性實施。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累計有超過1萬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建筑面積超過10億m2。

住建部于2017年3月1日下發《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對“十三五”期間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推動重點地區、重點城市及重點建筑類型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積極引導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建設,力爭實現綠色建筑發展規模倍增,到2020年,全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過50%,新增綠色建筑面積20億m2以上[4-5]。

      由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資料可知,截至2017年8月底,上海市累計已有451個項目獲得了綠色建筑標識認證,建筑面積達3865萬m2,高星級項目(二星與三星級項目)占比高達80%以上,綠色建筑數量和高星級綠色建筑占比等指標都位居全國前列。


      1.3  綠色養老建筑的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在國標GB/T50378—2006基礎上,擴展的現行國家推薦性標準包括《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商店建筑評價標準》《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綠色飯店建筑評價標準評價標準》《綠色校園評價標準》《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綠色鐵路客站評價標準》等。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新版國標GB/T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修訂也在不斷從廣度與深度上向外延拓展,實現了以綠色化為基礎,拓展工業化(裝配式建筑)、信息化(BIM技術應用)并舉的發展態勢,并不斷轉向更加關注建筑的實效型、健康環境的營造、綠色建材的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與海綿城市等專項的探索。

      養老建筑作為我國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將進一步引導養老建筑步入綠色建筑家族化發展的序列,對養老建筑和綠色建筑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我國的綠色養老建筑評價技術體系的首次嘗試,是基于全國率先綠色養老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礎上組織編寫的《上海市綠色養老建筑評價技術細則》,并于2013年12月20日正式印發實施。2017年3月23日,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綠色養老建筑評價標準》編制組正式成立,以期填補當前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未涵蓋養老建筑的空白,利于養老建筑領域規劃、設計、施工、產品、管理一系列環節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思想,不斷提高其規范化及合理性,從而大力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2綠色養老建筑

      2.1 設計原則
      現行《上海市綠色養老建筑評價技術細則》對綠色養老建筑的定義是:“綠色養老建筑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老年人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養老建筑首先應滿足“綠色化”屬性要求,即在設計中應保持對節約土地資源利用提升場地環境品質、節約能源資源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節約水資源利用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節約建筑材料資源的利用、營造舒適室內環境及提升運營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同時,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生理與心理上都存在與其他年齡階層不同的特征與需求,充分且正確地反映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是綠色養老建筑設計的關鍵點。


      2.2 適老化需求與設計措施簡析
      綠色養老建筑的適老化需求與設計措施主要從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需求出發,通過適老化建筑技術的綜合應用,從建筑與場地適老化設計、宜人地景觀生態環境設計、良好的室內環境營造(聲、光、熱)、集約型環境資源利用(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及低碳人文關懷等幾個方面綜合提升綠色養老建筑的整體性能與適老化水平。適老化技術的應用按應用區域劃分為場地空間與建筑空間2部分,重點從空間的健康性和無障礙性展開,主要包括場地與建筑環境的適老化、無障礙設計及標識引導系統等方面。


      2.2.1  場地與建筑環境適老化
      (1)場地選址與布局。基于老年人的健康情況考慮,綠色養老建筑應選址在周邊交通方便、公共服務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的地方,促進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場地空間布局應符合老年人的居住行為特征和心理需求,所營造的老年人各類功能場所和交往空間,宜采用緊湊且功能混合的布局方式,并應充分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2)交通組織設計。綠色養老建筑周邊的交通組織設計應重點考慮老年人適宜的活動半徑,宜采用人車分流的組織形式,在保障功能區緊密聯系的同時,有效避免機動車運行影響,保障老年人必要的心理安全保障。建筑空間內部交通組織設計應保障老年人與工作人員的活動流線簡潔暢通,主要出入口的設置應與室外道路臨近,并滿足不同功能區之間的過渡與連接。考慮到老年人受體力影響日常步行距離有限,室內外交通流線設計時均應注意增設必要的短時休息座椅,便于臨時休息。
      (3)活動空間布置。充足的戶外交流活動空間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其位置選擇上應滿足方便老年人安全到達,且靠近醫療護理點的區域。同時,室外活動空間設計應與景觀相融合,并配置休息座椅與遮陽設施。建筑內部應適度增加可以利用的中庭空間,將室外自然環境融入室內空間,營造舒適、溫馨共享區域,并應盡量減少內部走廊的拐角設計,以方便老年人的使用。
      (4)居住空間設計。老年人居住空間應注意朝向宜在南側,保障足夠的自然采光及通風需求。同時,應具備良好的戶外綠化景觀及視野要求。針對有較高聲學需求的房間,其開窗方向應遠離噪聲源。
      (5)適老化標識引導系統。由于老年人視覺往往會大幅減弱,因此需設置標識引導,文字及圖表設計應簡明、醒目,并通過字體放大,采用對比度高的色彩形式提升標牌辨識度。材質方面宜采用視覺效果更為溫馨的木質材料,并配合輔助人工照明,提升夜間辨識度。


      2.2.2 場地與建筑無障礙設計
      (1)場地無障礙系統設計。場地步行系統適老化設計應結合老年人的步行特征,用坡道代替臺階,減少地面高差方便輪椅通過,建筑出入口宜采用平整且防滑的平坡出入口。步行道的路面鋪裝宜使用滲水性較好、不反光的材料,防止雨天地面濕滑對老年人的行動造成危險。在戶外照明設計中應適度增加照明燈具數量,提高環境光的照度水平,保證老年人夜間活動時的可見性與安全性,并采取措施避免直射眩光的影響。
      (2)室內無障礙系統設計。建筑及室內主要功能房間的出入口設計應保障輪椅通過的必要寬度,并留足輪椅活動半徑,在坡道的起點及終點設置必要的輪椅緩沖地帶與安全檔臺。樓梯設計時,踏步踢面的高與寬應符合老年人的行動特征,同時為避免臺階面產生陰影影響安全,宜采用便于辨識的臺階色彩和材質。在公共空間、走道、樓梯和斜坡等處設置連續式圓形扶手,并采用防滑、防撞設計。針對外露的建筑構造、家具物品等應采用倒圓角設計。電梯設計應注意轎廂扶手的設計,增設適合輪椅高度的操作面板,電梯的開合時間應適當延長,并設置防夾傷的光電控制裝置。


      2.2.3  集約型環境資源利用
      (1)節約能源資源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資源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綠色建筑的本質要求,因此針對綠色養老建筑而言,其能源供應在保證舒適健康的環境為原則前提下,重點針對被動式建筑節能設計、主動高效用能設備及系統設計、適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及使用者行為節能引導這4個主要方面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
      (2)建筑節能設計。強調被動式建筑節能設計,包括高效保溫隔熱設計、自然通風設計、自然采光設計、遮陽設計,對建筑采光、通風等進行模擬分析,優化建筑設計,降低建筑的能源負荷。結合上海地區氣候的特點,優先考慮的主要節能技術為建筑外遮陽和自然通風技術。選用新型節能墻體、節能玻璃和門窗等材料。
      (3)高效用能設備和系統設計。優先合理化選用性能系數較高的采暖、空調設備。在滿足老年人特殊照度要求的前提下,采取節能控制措施,運用高效光源、高效燈具和低損耗鎮流器等附件,控制照明功率密度。在適宜的建筑室內及地下場所采用有效方式提升室內自然采光效果。
      (4)可再生能源利用。首先應在滿足建筑所屬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前提下,針對特點建筑用能系統,因地適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能源系統及其運用技術應成熟可靠,滿足養老建筑的功能性要求,具有較好經濟性。
      (5)行為節能。對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系統等各部分能耗進行獨立分項計量。安裝分項計量裝置,物業定期記錄,為運行期的持續節能改造提供數據支撐。采用集中空氣調節系統的養老建筑,應滿足分樓層、分室內區域、分用戶或分室的設置冷、熱量計量裝置,從用能收費的角度,激發使用者對行為節能的自身訴求。


      2.2.4  提升水資源利用率
對于綠色養老建筑而言,提升建筑水資源利用效率應以適老和宜居為基本出發點,重點從供水與節水層面入手,優化配置水資源,實現養老建筑的水資源供需平衡和水環境綠色安全,節約水資源。與常規綠色建筑技術體系不同,由于老年人的免疫能力相對較低,常規非傳統水源的收集、處理與利用等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水質風險,因此不建議采用非傳統水源利用系統。如因特殊原因必須采用非傳統水源利用系統的養老項目,應重點注意對非傳統水收集區域的選擇、初期棄流的技術措施、水處理系統的效率與可靠性、非傳統水用水點所采用用水器具的方式(如應盡量避免噴灌形式)這幾個方面。
      (1)建筑高效節水技術。養老建筑屬于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筑,衛生用水器具是主要用水點。提升用水器具的節水效率,應重點從以下3方面入手,即合理限制水龍頭出水流量、縮短用水點開關時間及采用措施避免漏損。
      (2)其他節水措施。場地綠化灌溉應優先采用節水灌溉方式,如結合不同的綠化布置形式采用噴灌、滴灌、滲灌等。場地及地庫沖洗點位應同樣采用高效用水器具,常見方式如采用便攜式高壓節水水槍,在有效提升清洗效率的同時,實現高效節水的目的。


      2.2.5  利用節約建筑材料資源
      從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對建筑材料資源利用考察點出發,首先應重點針對建筑材料選材的安全性和建筑結構安全兩方面。由于身體機能的逐漸衰退,老年人對于建筑及裝飾性材料中有害物質敏感性更高,因此需嚴格控制材料,并在建筑投入運行前,重點針對室內空氣品質進行定量化對標檢測。從建筑結構安全性方面考慮,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的實施在保證結構安全性的同時,應減少建筑材料的浪費,降低室內裝修成本。同時應根據老年人生活特點和功能需求選擇更適合老年人的裝修材料,安裝更適合老年人需求的生活設施。
      (1)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綠色養老建筑宜采用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模式:一方面便于老年人直接拎包入住,在土建和裝修時減少材料浪費;另一方面也更便于根據老年人生活需求選擇更適合老年人的裝修材料,安裝更適合老年人需求的生活設施,如實現家具與墻體的連接,安裝適老型整體衛浴等。
      (2)適老化裝飾裝修材料的選用。根據老年人實際生活情況,在保證性能和滿足設計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室內鋪設防滑性能好且平整的地面材料,衛生間、出入口、走廊、臺階等區域的裝飾保護面層材料應滿足國家及地方相應防滑性能等級標準的要求。老年人身體協調性和控制力下降,活動時或搬動物體時容易碰撞墻體陽角部位,需重點注意室內通道陽角部位宜做成圓角或切角墻面,或采用軟性材料包裹,以免老年人碰撞受傷或墻體受損。


      2.2.6  宜人景觀生態環境設計
      與老年人對室外環境的需求相對應,綠色養老建筑室外景觀與生態環境的營造技術主要針對室外熱、光、聲環境的控制及室外空氣質量提升。室外熱環境控制,首先應保障適宜的室外風速,以避免室外無風或風速過大對老年人的熱舒適性造成影響。其次,養老建筑的室外平均熱島強度不宜超過1.5℃,可通過合理配置室外綠化植被、合理選擇室外道路及建筑外表面的鋪裝材料來實現。結合場地內的喬木及構筑物遮陰,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從而起到改善室外熱環境的效果。室外景觀綠化物種的配置,應合理采用高大喬木、灌木、草坪花卉的復層綠化。


      2.2.7  適老人文關懷設計
      適老人文關懷設計宜結合不同養老項目的實際情況與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合理化確定,建議采用如下幾種優化設計方法:針對不同地域及環境特性的老年人對健康和養生的訴求較強,應結合景觀設計打造適宜不用身體情況的慢生活步行體系。提供必要的家庭團聚空間,供情感交流、親朋團聚及短期陪伴,增強環境包容性。景觀綠化物種的配置宜為適宜本地環境且無毒無刺植物,避免不必要的次生傷害。裝修設計多考慮老年人的防滑需求及清潔需求等。


      3工程實踐案例
      以某公司近期服務的典型綠色養老示范工程項目為案例,就部分重點綠色養老建筑設計適宜技術在實際工程實踐中的應用情況做簡要介紹與分析。


     3.1 項目概況
      該項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區,總用地面積約5萬m2,總建筑面積約8萬m2,容積率1.2,綠地率35%,由11棟老年住宅、4棟老年人康復及護理用房及地下車庫組成。項目于2014年8月立項,依據《上海市綠色養老建筑評價技術細則》,于2016年8月獲得二星級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并于2018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項目主要技術亮點有舒適便捷的適老化設計、低碳高效的能源利用技術等。

      3.2 舒適便捷的適老化設計

      3.2.1  場地設計
      項目場地設計采用人車分流形式,場地內部交通主要為步行交通。為方便老年人生活,項目配建配套生活服務設施,如老年人活動中心、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社區服務、餐飲等,配套設施完善。
      通過在設計階段的場地風環境模擬分析,確定了利于形成良好的室外風環境條件的圍合型的建筑布局形式,場地內的核心路網在南北向及東西向均呈直線型,利于疏導室外自然通風,保障了人員活動區的無漩渦區無風區設計要求。

      項目場地綠化率達到35%,降低了社區室外環境溫度,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綠化植物采用適合當地氣候及生長條件的無毒害、無刺植物,在保證存活率,降低維護成本的同時,避免了因老年人敏感體質而引起的次生健康危害。項目按GB50763—2012《無障礙設計規范》進行無障礙設計,場地出入口及人行道、建筑出入口等處均有無障礙設計,景觀設計中無垂直落差。在建筑出入口均設無障礙坡道,人行道路設盲道,道路入口設緣石坡道,室外臺階旁設輪椅坡道。老年住宅按單元配置無障礙電梯。同時,在無障礙道路、通道、停車位、無障礙樓梯、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廁所、輪椅席位等無障礙設施的位置及走向處設置老年人無障礙設施標志牌。
      項目標識引導系統設計,本著系統性、人文性、明確性、安全性的原則,從色彩、視覺效果、材料工藝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在場地內設置具有明確方向感和可識別性的標識系統及夜間照明設施,為老年人提供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


      3.2.2  室內設計
      項目所有用房全部按照土建與裝修設計一體化設計施工,完成室內精裝。一方面老年人可直接拎包入住,減少土建和裝修時的材料浪費,另一方面也便選擇更適合老年人的裝修材料,可以更好地對室內外裝修污染物嚴格加以控制,保障綠色養老建筑的良好室內空氣品質。

      衛生間采用浸水后也能防滑的地面材料,臺階面使用防滑材料,臺階面邊沿設置防滑條,要和臺階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并標注醒目顏色。同時,在衛生間坐便器、淋浴器等主要用水器具的使用界面增設扶手和防滑桿等。廚房功能主要用于備餐,在考慮老年人生活習慣的前提下,采用整體設計方法,完成廚房的適老化設計。走廊設計方便輪椅及擔架通過,電梯廳位于走廊中部凹口處,空間寬敞,適宜共享交流活動,電梯轎廂選取醫療電梯尺寸。

      考慮老年人的生活習慣,通過合理選擇通風窗扇的位置、面積、方向和開啟方式,保證了老年人居住空間及公共活動空間的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并符合對室內自然采光要求的滿足。同時,考慮老年人普遍視力減弱的情況,在室內人工照明設計時,通過對照度、統一眩光值和顯色指數指標的控制,保證了充分且節能的室內光環境要求。


      3.3 低碳高效的能源利用設計
在項目設計初期,就將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作為項目能源系統的設計選型要求,并制定了需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規劃以及可靠性、節能性、經濟性、可操作性5方面的決策判斷標準。通過大量對比分析,秉承本項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規劃要求,確定空調冷熱源采用地源熱泵系統,部分機組采用帶全熱回收功能機組,用以供應項目全部的空調及地板輻射采暖用冷熱量與生活熱水需求。
各樓的冷熱源由地下集中地源熱泵機房提供,供回水管直埋敷設進入單體。樓內空調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室外新風經屋面顯熱交換器熱交換處理后統一通過新風井道送至各功能房間。戶內冬季采用低溫熱水地板輻射采暖系統,并對每戶分集水器進行設計,地板采暖分集水器每路設電動恒溫閥控制室溫。
項目設置能耗監測系統、對水、電、燃氣、集中供熱/供冷進行分類計量,并對電能消耗及集中供冷(熱)量采用自動實時采集方式的分項與分戶計量,以便于后期運行時作為分戶用能收費的依據。同時,設置統一的建筑能耗監管信息系統,通過IP協議實現與區/市級建筑能耗監管信息系統的聯網。


      4結語
      我國綠色養老建筑的現狀發展情況,從理論研究、評價標準體系及實際項目實踐上來看,仍存一定的局限和不足。這涉及我國的養老制度、區域環境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情況的不平衡、社會認知度、人文關懷等諸多因素。
      綠色養老建筑的發展不應僅限于在國標綠色建筑的基本框架內,還需要更多考慮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生理與心理需要與特征,通過更多本土化的摸索和實踐,逐步走向完善。希冀通過此夏熱冬冷地區項目的實踐經驗,可為老年人提供真正綠色、適老、宜居的養老建筑,為國家及地方綠色養老建筑設計與評價工作的進一步提升與完善,奠定更為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綠色養老建筑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建云.我國養老建筑“綠色”化發展淺析[J].住宅科技,2016,36(3):31-37.
      [2]劉禹君.中國老齡產業市場化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3]吳琬婷,杜學峰.上海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產業發展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12-16.
      [4]滕佳穎,吳賢國,劉一笛.中國綠色建筑認證項目發展現狀分析及建議[J].工程管理學報,2017,31(1):29-33.
      [5]李東紅,仇保興,吳志強.中美綠色建筑發展模式及其演進特征的比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8):115-124.
      基金項目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支撐課題“綠色建筑能源和環境基準線研究”(17XD1422100)
      作者簡介:呂杰,綠色建筑工程師,現供職于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