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深圳市人民政府、中美綠色基金、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研究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十五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在深圳成功召開,本次大會主題為“升級綠色建筑,助推綠色發展”。
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為大會做主旨演講《我國綠色建筑回顧與展望》。
在主旨演講中,作為我國綠色建筑奠基人之一的仇保興參事對十五年來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進行了梳理總結,同時還就我國綠色建筑演化方向、歷年來我國綠色建筑發展中的若干誤區、驅動綠色建筑發展因素以及如何提升綠色建筑質量作出了重要判斷。并且,他還表示,綠色建筑設計的根本宗旨是尊重傳統的文化、尊重自然生態環境、尊重普通老百姓的長遠利益。做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四節一環保”是綠色建筑的原則,通過綠色建筑的大發展將為我囯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實錄整理▽
今天我要跟大家探討的是我國綠色建筑的回顧與展望。
我首先要講的是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初心以及其五個里程碑;第二,綠色建筑“演化”的豐富性;第三,驅動綠色建筑發展因素的動態復雜性;第四,我國綠色建筑發展中的若干誤區;第五,提升綠色建筑質量的幾點思考;最后是小結。
圖1:報告主要內容
1、綠色建筑的“初心”與五個里程碑
本世紀初,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秦佑國、賴明等教授編寫出版了綠色建筑的書籍,這對北京籌辦“綠色奧運”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但是除了清華建筑學院少數人之外,當時我國的建筑界幾乎沒人知曉綠色建筑。
為此,2004年我們專門組團參加了美國綠色建筑大會并在會上介紹了綠色建筑在中國必然會有大發展(剛才陳宜明總工已經做了充分的說明)。在2006年,我們組織編寫了第一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到了2014年出臺了第二版,而第三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也已編制完成即將公布。這樣一來,我國綠色建筑評價的前后三塊墊腳石就基本確定了。
圖2:《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是什么?在中國,綠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概括起來,綠色建筑必須兼顧建筑的安全、生態可持續性以及人居環境的提升,這也就形成了綠色建筑的“鐵三角”,這個“鐵三角”所描述的綠色建筑特征和發展三目標不僅涵蓋了當代人的宜居而且還涵蓋對下一代人的生態空間需求。
圖3:綠色建筑“鐵三角”
我國綠色建筑全面發展經歷了十五年的歷史,可劃分為“五個里程碑”。
第一個里程碑:2005年綠建大會(綠博會)召開。
從2005年第一次綠色建筑大會由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等六部委主辦,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向全社會正式提出我國開始大規模發展綠色建筑。
第二個里程碑:曾培炎副總理綠博會講話。
在2006年第二次綠色建筑大會提出了“智能,通向節能省地型建筑的捷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大會上做了重要講話,對我國發展綠色建筑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指明了方向。不久我國首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了公開發布。
第三個里程碑:2006年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成立。
中國綠建委的成立引發了全球同行的關注,成立之際,國際綠建委、美、英、德、法、印、日本、澳大利亞、墨西哥、新加坡等國綠建委都派主要領導參加了成立大會。現在這個專業委員會已經發展到1500多名會員,幾乎已經把全國各地從事于綠色建筑設計研究的工程師、設計師和設計研究所總工等全部包囊在內,近年內還發展了國外數十名著名的綠色建筑設計師。
第四個里程碑: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了1號文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
緊接著在2014年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從2012年的不到 20%,提升到2020年的50%”。從此,綠色建筑被列入多個國家政策指引目錄,各地也紛紛出臺了激勵政策。
第五個里程碑:習總書記巴黎峰會講話。
到了2015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峰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將通過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來應對氣候變化”。緊接著在近幾年的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在工作報告中都提出了我國要發展綠色建筑的明確要求。
這五個里程碑相繼推動著我國綠色建筑不斷加速、不斷升級。
圖4: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五個里程碑
2、綠色建筑“演化”的豐富性
我國綠色建筑的演化路徑是非常豐富的,首先從省地節能建筑到被動房、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再到零能耗建筑,圍繞這條能源節約軸線,建筑師們甚至提出碳中和建筑等新建筑形式。
圖5:綠色建筑演化方向
第二條軸線是裝配式建筑,從PC結構延伸到模塊化、智能建筑、全鋼建筑、3D打印建筑,圍繞的是一條技術變革軸線。其中智能建筑,將來會借助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將使得建筑的溫濕度、照明、能耗、水耗都能調節到對環境更友好、對人類更宜居的這樣一種“雙全”的最佳狀態,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三條軸線是從適老建筑、健康建筑、立體園林建筑、生態建筑方向演化,將園林、建筑和環境融合在了一起,因為建筑終究是為了“人”本身詩意般的幸福棲息。
第四條軸線是鄉村的綠色建筑、生土建筑到地埋式建筑的演變路線,這條軸線將我國5000多年傳統生態文明積淀的地方知識、地方智慧凝聚到中國綠色建筑設計建造之中。
最后一條軸線是建筑與各種各樣可再生能源結合在一起,建筑就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好的場所,建筑不僅是用能的單位,而且也同時是發電的單位、是一個能夠輸出能源的單位,那就變成“正能”建筑了。總的來看,綠色建筑的演化范圍很廣泛,包容量也非常巨大。
圖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覆蓋范圍
除此之外,我國綠色建筑覆蓋范圍也越來越大,從商業建筑、住宅建筑、綠色村落建筑、商店建筑、飛機場建筑、工廠建筑等不斷拓展,所有類型的建筑都可設計建造成為“四節一環保”的綠色建筑。而且我國綠色建筑標準將根據我國不同的氣候區,每一類氣候區將有最適宜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因為,綠色建筑本質上屬于“本地氣候適應性建筑”,必須進行地理的區分和細化。
3、驅動綠色建筑發展因素的動態復雜性
綠色建筑驅動因素有著動態的復雜性。首先是政策驅動,中央領導講話、國務院文件、部委政策、指導方針等的提出。幾乎所有省委省政府,以及600多個城市都拿出了地方化的針對綠色建筑不同發展階段的激勵政策。這些政策大大推動了各地綠色建筑的發展。
二是觀念轉變。通過領導號召、生態文明方案的具體實施、全球人類共同命運體的提出、循環經濟體系和生態綠色城市的構建等等,這些綠色意識形態和生態文明制度方面綠色建筑的建設使綠色建筑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三是開放創新。從應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角度出發,我國在綠色建筑技術創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材料的革命、新開放合作政策的涌現等方面都有所強化,再加上信息革命、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也將幫助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
四是經濟因素。隨著勞動力價格上升和勞動方式的日益轉變,人們對住宅“健康、綠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人們待在建筑里的時間越來越長。建筑占了人們80%停留時間,民眾對建筑的質量、室內的空氣、建筑對人體是不是友好、是不是保障健康等日益關注,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的創新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包括相關資源價格的變化和環保政策強化實施等也助推綠色建筑不斷普及化。
五是企業家和管理者的響應。實踐證明,企業家是市場中最活躍的主體,對綠色建筑的普及發展起決定性因素。
當然企業家也分幾類:一類是遲鈍的企業家,他們覺得對市場需求必須壟斷,在這個過程中像柯達曾作為超級企業的存在而風光無限,它企圖依靠大規模的技術專利保護對市場進行壟斷,但是因數碼技術的興起而失敗了,現在幾乎沒有幾個人還記得柯達作為超級企業的存在了。
第二類企業家的原則是適時而變,他們的創新是為了滿足民眾的需求。一般企業家開發新產品都需要經過詳細的市場調節,厘清民眾現在需要什么,企業就開發制造什么產品。
這樣一些企業家也會遇到問題,像著名的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僅為滿足市場需要而跟隨時代變化的企業也逐漸沒落甚至消亡了。
第三種的企業家是最優秀的企業家和管理者,他們是需求的創造者。我們知道蘋果、華為。在不確定為主導的現代市場經濟時代,民眾未來的需求是優秀企業家創造出來的,當蘋果的締造者喬布斯在研發平板電腦的時候,當他設想新一代的手機能夠跟網絡相結合時,實際上人們還想象不到未來的手機是怎么樣的。
一流的企業家和管理者創造了民眾的“需求”,這點在綠色建筑非常重要,綠色建筑是快速變化的,是創造當代人甚至未來民眾最大的需求品,又是使用期最長久的產品,所以設計綠色建筑也應該著眼于創造未來的需求。
4、我國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的若干誤區
第一個誤區,裝配率、工業化程度越高越好
我國一些地方政府曾經盲目的認為建筑的裝配率、工業化程度越高越好,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從蘇聯引進的大板建筑技術其裝配率是最高的,那時從莫斯科市開始,在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這種裝配式建筑都曾經比比皆是、遍地開花,并且裝配率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
但是1983年唐山大地震的慘痛教訓使得這些裝配式建筑被打上“休止符”,這個教訓是以幾十萬人的死亡代價換來的。在地震發生時,這些一個個像“夾板”結構的裝配式構件把許多人壓在了里面。從此以后,這些高裝配率、高工業化水平的建筑就幾乎消失了。
最后,連它的發源地莫斯科市的這類被人們譏笑稱之為“莫斯科假牙”的大板建筑都被拆除了。
由此可見,建筑裝配率并不能成為“綠色”主導目標,重要的是均衡的“鐵三角”性能與價格之比。
圖7:“莫斯科假牙”大板建筑
第二個誤區,高新技術應用越多越好
圖8、9:亞馬遜公司總部
上圖所示的這個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亞馬遜的總部,它耗資248億美金,把各種新的建筑技術都集成組合在建筑之中,每平方米的造價非常高,維護保養的費用更加高昂,但是這樣的建筑案例無法得到復制和普及。
由此可見,技術并不是運用越復雜、越高端越好,而是實用,滿足“鐵三角”的要求。和建筑裝配率一樣,科學技術是為了滿足人性需求、創造未來更好的生活環境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第三個誤區,中心化控制程度與規模越大越好
圖10:具有中心化控制的大型能源中心
例如,人們希望中心控制式的能源站規模越大越好。工業文明是以流水線生產為高峰的生產體系,但生態文明是一種微循環經濟社會體系,兩類體系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國四十年工業文明的巨大成就,使得人們錯誤認為中心化控制和規模越大越好,這對建筑的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埋下了隱患。
我國許多地方仍然是以工業文明的方法、手段、思路來建設綠色生態文明,這實際上很多能源被浪費了,會產生諸如“小馬拉大車”,打著“生態綠色的旗幟”反生態文明的惡果來,例如一座建筑可以滿足一萬人需求,結果只住了一千個人,也要把這個中央能源系統啟動起來,又例如南方某大學城投資十多億實施了“三聯供”的熱水、制冷和供暖集中控制系統,結果不到兩年就因巨大的能耗和虧損而拆除,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事實證明,對能源進行分散式分布式儲存和調節才應該是綠色建筑的標配。
第四個誤區,運行能耗越低越好
圖11:應用“可變光”技術玻璃
片面追求“零能耗”、建筑運行的能耗越低越好,似乎“低能耗”就要通過高昂費用的、復雜的建筑維護結構把所有的熱量散發渠道進行阻斷或隔離,這常常是不合時宜的。
有些“高端”零能耗建筑在絕熱隔離上下了很多功夫,有的“高技派建筑”在窗玻璃上應用了“可變光”等高價技術,一系列復雜技術和產品得到了應用,建筑運行能耗確實有所下降,但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是不是“四節”非常值得懷疑。
沒人對建筑各環節的資源節約水平進行科學計算和理性考慮,這就帶來了很大的問題,我們可能把建筑運行環節上能耗降低了,但全生命周期能耗就有可能全面擴大了。
第五個誤區,忽視了當地氣候適應性和原材料可獲得性
圖12:地方建筑關于能耗的相關數據
中國地廣物博,而且又是歷史文明傳承從未中斷的大國,上萬年的人類聚居創造出來許多原始生態文明的“本地智慧”。
圖13:結合“本地智慧”的當地建筑
例如北方農村的窯洞、土坯建筑、地埋式建筑,我們可以適當地進行傳承和改造,這些改造后的“地方傳統”綠色建筑將比一般的混凝土結構建筑、磚砌建筑能耗要低得多,而且由于使用了新結構,它們同時又具有抗震性能。
實際上,我國不少此類建筑多次獲得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這類建筑成本是很低的,建筑材料當地取之不盡,不需要長途運輸,從而在全生命周期最具“綠色”。
第六個誤區,重設計、施工,輕運行、維護
圖14:2011年-2017年全國累計綠色建筑面積
全國各地綠色建筑基本處在重設計,輕運行的初級階段。雖然我國綠色建筑的數量得到快速發展,但處在運行階段的綠色建筑數量還比較少,很多城市的主管部門太注重設計環節,卻忽略了綠色建筑必須投入運行才能節能減排,這就本末倒置了。
5、總之,我國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有存在許多誤區,必須得到有效糾正
如何提升我國綠色建筑?
首先,綠色建筑是一種環境適應性的建筑,是與周邊環境、氣候“融合”、“生成”的綠色細胞。所以它必須遵循“本地化”以及從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獲取地方知識經驗并和現代科技正確結合。
圖15:能夠與當地環境、氣候“融合”的“本地化”建筑
其次,綠色建筑的形式、品種是多樣化的,這也是其生命力的本質特征。只要符合“四節一環保”的建筑模式就蘊含著“綠色”,綠色建筑是一種對新的創造形式和技術包容性極大的新建筑形式。
圖16:品種多樣化的綠色建筑
再次,要從全生命周期的四節來衡量綠色建筑的可持續性特征。
比如爭議很大的“鋼結構建筑”。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建筑的鋼鐵使用量已經超過了總的鋼鐵使用量30%,鋼結構建筑在這些國家城鎮建筑的總建筑面積中已經達到40%以上,但是我國還不到5%。
鋼鐵在冶煉生產階段中的能耗占比是很大的,但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鋼鐵構件是可循環利用的,同時由于鋼鐵優異的力學性能使得建筑用材也能夠得到節約,建筑空間構造也可以更加靈活,居住空間可得性較大。我們這次綠色建筑國際獎第一名就是鋼結構的建筑。
圖17:首屆國際可持續(綠色)建筑設計競賽金獎獲獎項目
第四,綠色建筑,本質上應該是一種“百年建筑”。住房是中國百姓最大的財富,是民眾使用期最長的生活、生產資料。
我國新的建筑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提出的。
解放之后,我國對建筑方針進行了三次調整,從十四字方針到八字方針再到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明確了最新的“八字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特別增加了“綠色”二字。
第五,“多樣化”、“群設計”將是建筑質量提升的一個新突破口。
我們有許多建筑單體設計很優秀,但是開發企業為了節省設計成本把單體設計一拷貝“群發”結果建成的社區由于景觀單一變成了建筑垃圾。
建筑之美應該體現在“君子和而不同”。倡導綠色建筑“群設計優化”將會帶來新建筑形式的誕生、社區節能減排的性能改善和社群整體宜居環境的提升。
圖18: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出臺的建設生態城區的若干文件
圖19:上海市綠色生態城區時實踐案例
上海市已開始實行綠色生態城區實踐,從綠色建筑、綠色社區、生態城區、綠色城市三步走,綠色建筑的“四節一環保”性能也會被逐級放大。
第六,建筑將成為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最大的單一產業,應通過綠色建筑推廣實現綠色發展。我們可以通過三步走的方式使全社會建筑整體能耗、物耗、水耗降下來,“無廢”城市必須基于“無廢建筑”,才能實現綠色發展。
圖20:2010年以來的最終能耗變化
第七,現代通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能使每個居住、辦公單元的能耗、水耗和人性化,而且“可視化”,將立刻調動民眾“行為節約”的積極性。國外研究表明:僅通過簡單的物聯網技術,將每個建筑單位面積的水耗、能耗顯示出來,并進行排位,就可以有效刺激用能單位和居民家庭對用能、用水行為進行本能的行為調節,進而使其達到節能節水15%以上。
圖21:幾種類型的建筑在單位面積年用電量的比較
圖22:能耗在線管理
總結:
綠色建筑是一種包容性很大的自組織系統,是一種能滿足并創造新需求的建筑形式。防止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封殺、禁止某一種傳統的建造模式。(例如“消滅土坯屋”等簡單做法)
綠色建筑應該通過運行標志的有效管理使建筑水耗、能耗大幅度降下來,以實際的“四節一環保”實效來開展質量/成本的良性競爭。
綠色建筑設計、施工和運行階段的新技術開發都應該尊重當地氣候、尊重傳統文化、尊重自然環境和普通老百姓的長遠利益。只有堅持這種傳承創新相結合的態度,才能使各地的綠色建筑更能汲取五千年文明的養料、創造出更適應民眾需求、更“綠色”的建筑新技術。
綠色建筑是全生命周期“四節一環保”的建筑,防止片面強調某個階段的“節能”損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性能。通過綠色建筑的推廣,促使“微循環”生產生活方式的建立,進而逐步確立全社會循環經濟新模式,將使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個堅強的載體。
謝謝大家!
會議現場認真的觀眾△
(注明:文章轉自“建筑節能雜志社”,如侵刪)